消費時間:2015年2月,下午茶
營業時間:週四到周日13:00-18:00
店家地址:台北市松江路194巷35號(行天宮1號出口)
店家電話:02-2562-1618
時常在這裡粉絲頁請按此
說明:不限用餐時間、共有14個內用位子,需要耐心等待
今年過年時間較晚,
但過年後上班三天又放二二八連假(哦耶!)
許多人都很期待吧?
而我有點懶得出門、想賴在家裡
又怕浪費整天,真是矛盾~
想到許久沒跟好姊妹約會~
近幾個月因時間無法配合、過年腸胃炎而取消
老天爺賞了好天氣!就開心出門吧!
因為倉促的決定,所以選擇很有個性的時常在這裡(成立於2012.6.16)
得現場候位且不限定用餐時間,
做好了可能要等很久或是吃不到的準備
貪吃的我們怎麼可以白白浪費等待時間,
已事先決定好登記後等待時間就去排常常大排長龍的不老麻糬
結果~
約兩點四十分到達時常在這裡登記候位22號!
老闆說最快要五點
照原計畫進行朝不老麻糬去,
登!愣!2/27-3/1公休
只好四處晃、一直晃
為了找家咖啡廳坐坐好難,嗚嗚嗚
晃到快五點就晃回去時常在這裡
很幸運的我們在五點半左右入座
也順利成為倒數兩組有餐點的客人!
也才有了這篇文章,哈
聽說有點難找,路癡的我,決定拍下路線圖才不會迷路
下圖:行天宮一號出口出來後直直走
下圖:直直走,看見銀行右轉,再直直走~
下圖:位於巷子中段的右手邊,
看到有好幾個人窩在門口拍照就是,或是記得地址、紅色門會比較好找
下圖:特別的招牌
下圖:入門後處處有巧思
下圖:從門口拍的角度,有許多雜貨
下圖:
入門後右邊櫃台及類小包廂的用餐區
入門後左邊有上圖的商品及用餐區
下圖:櫃台牆上有許多不同的酷卡,每張細看都有不同的感覺
下圖:入門左手邊的部分商品
下圖:入門右手邊的部分商品
下圖:店內真的好多大白熊或北極熊的擺設
下圖:馬來饃~
下圖:喜歡木頭裝潢的風格
下圖:餐點及飲料製作區,蛋糕所剩不多,只剩下三種~
下圖:今天的menu
下圖:$200焦香鹽味奶油磅蛋糕(2片),擔心吃不完就沒點
下圖:$140抹茶天紅豆山磅蛋糕,拍到蓋子打開!
下圖:此兩款茶皆可回沖,若覺得茶味太濃,可將茶包放到小杯子內
上方$120錫蘭來的香濃醇紅茶,真的香濃醇的錫蘭紅茶,不苦澀,好茶!
下方$140宇治小山園菊系焙茶,好大一碗~濃濃日式玄米茶的味道,我喜歡!
選擇兩款磅蛋糕,研究一下什麼是磅蛋糕?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磅蛋糕又稱為奶油蛋糕、台灣稱為重奶油蛋糕
原來的意思是用相同的份量做出來的濃郁重奶油蛋糕
麵粉一磅、奶油一磅、糖一磅、蛋一磅,
所以又稱為磅蛋糕Pound Cake。
喜愛磅蛋糕的友人說:磅蛋糕吃起來口感會乾一點點
怕我不喜歡,因為我喜歡濕潤一點的蛋糕,那就是試看吧XD
下圖:$140切一塊香蕉核桃磅蛋糕,
剛入口濃郁的香蕉味充滿整個鼻腔,微微濕潤的蛋糕體,時而吃到核桃
哇~好好吃喲!
有沒有發現鮮奶油微微化掉? 我第一次看到(是我大驚小怪啦)
現點現做的鮮奶油真的不一樣,吃起來沒有讓我不喜歡的味道(平常我不吃鮮奶油)
下圖:$140抹茶天紅豆山磅蛋糕,
正在懊悔應該吃看起來味道比較淡的抹茶蛋糕時,
決定將抹茶紅豆蛋糕分三個部分品嘗,依序是:
紅豆上方的蛋糕>紅豆>抹茶
剛吃紅豆上方的蛋糕吃不出味道(因為香蕉味留在嘴裡的關係)
再吃紅豆,味道慢慢出來了
再吃抹茶,微苦的抹茶味帶出整個蛋糕的香味
不只像藝術品、味道也好有層次感
從淡淡香味到紅豆微甜味再到抹茶微苦味,
相較香蕉核桃濕潤度低一點點,但也不是入口後就想立即喝茶的乾度
我也喜歡!以上是我的感覺。
而不愛紅豆的友人說,是可以接受的紅豆味,如果抹茶更多就更好了
當然吃東西是很主觀的
下圖:好日系的菜單,沒有加服務費
下圖:我們坐在類小包廂內,有種寧靜的感覺
除了隔壁桌客人聊天聊得很激動~
突然有種感觸,我們以前為了感情煩惱、現在為了生活煩惱
以後是不是就像隔壁說為了家庭而煩惱而抱怨
有可以安心說話、瘋狂抱怨的朋友是很幸福~
下圖:連插頭都這麼特別
下圖:因為我們五點半才入座,老闆說我們可以待到六點半
下圖:剛好趁機拍一下空景,好喜歡這幾扇門,有種老宅又創新的感覺
下圖:外面8個位子、裡面6個位子
下圖:來張晚上的樣子
對於時常在這裡這個名子很好奇,忍不住就問了老闆
老闆笑了笑說,希望這裡很棒可以時常在這裡
很少遇到下午茶店都是男店員,值得鼓勵
無論服務、裝潢、餐點都很有自己特色
服務,雖然店裡滿滿的人、許多人登記候位,老闆也沒因此不耐煩
裝潢,無法具體說出風格,每個角落每項東西都值得細細研究
餐點,前一天於粉絲頁公布內用及外帶蛋糕,總有驚喜
不過呢~
如果想品嘗美味就得耐心等待,今天我們就等了快三個小時
或是也可前一天上粉絲頁登記外帶蛋糕(限量)
老闆堅持店內販售蛋糕僅可店內食用,才不會影響風味
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機會二訪,我很期待
最後附上雜誌專訪連結
歡迎加入頑食視界,簡單拍隨手記 FB粉絲頁,可收到美食訊息
*此篇文章僅用於個人當次消費經驗分享*